媒体报道
返回首页
标准缺失掣肘焦化余热
作者:jinshenges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5/8/31  浏览:2586 次
 来源:“中国化工报”

 

来源:中国化工报

   “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化换热件及配套装备,加上生产制造余热回收装置的厂家自身现有的装备设施、工作基础和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使得焦化行业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焦化企业采购余热回收设备时难以选择,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了隐患。”近日,在天津召开的烟道气余热回收专题研讨会上,一些焦化企业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记者在采访了部分采用了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焦化企业后了解到,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技术采用热管换热工艺,是将焦炉烟道气中的250℃—320℃的余热回收利用后生产蒸汽。可以替代焦化企业原有的蒸汽锅炉,大幅度降低蒸汽成本,是一项既具有节能效益又有环保效益的新技术。该技术符合国家正在提倡的节能减排产业政策,可以享受国家节能奖励及税收优惠,因而产业发展迅速。一些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及余热锅炉厂家纷纷加入到这一行业中,希望在焦化余热利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从去年开始,整个焦化烟道气余热回收产业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然而,在这满目的繁荣之下,其实潜伏着不小的危机。

天津市环渤海节能减排促进会会长、天津晋盛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顾问王安民告诉记者,标准问题已成为焦化行业烟气余热回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尤其是缺乏规范统一的换热组件和装置标准。各焦化企业选用的标准不一,造成了余热回收装置材料、工艺相差很大,有的设备投产不到一年即放弃使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据悉,我国目前生产制造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厂家有20多家。由于标准缺失,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执行运作。行业间缺少产品的认同,各企业间大多数是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阶段,完善规范统一的标准迫在眉睫。

“由于标准缺失所导致的一个明显影响就是行业发展参差不齐,质量问题充斥整个行业。”中国炼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黄金干在近日召开的媒体通报会上如是说。

记者通过一个专门从事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生产厂家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最早应用热管换热技术的唐山一家焦化企业的换热器部分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使用寿命远未达到设计要求,而导致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就是烟气的酸露点腐蚀,造成设备积灰堵灰严重,换热效率大幅降低,所产蒸汽不能满足生产正常所需。

而这件事情在一些从事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行业的人看来“很正常”。“因为这个行业标准缺失,所以也导致整个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不管是什么人都敢去做,根本不管专业不专业。没有标准,就会群龙无首,五花八门的技术要求都有,因而市场上也就出现了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廊坊市晋盛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高翔抱怨说,许多从其他行业转型来的所谓节能公司缺乏焦炉烟道气余热回收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意设计,但是却采用模仿和侵犯一些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方式,用“低价低质”来打市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创新型企业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

据高翔介绍,今年他们公司参加了几次焦化行业烟道气余热回收项目的招标工作,他发现在个别焦化企业寻求低价中标的情况下,有的外行企业就降低产品标准和配置,在投标时居然能报出低于成本价一半的价格,这样做出来的设备根本不能保证应有的产汽量,因而浪费了大量的烟气余热资源,同时也不能有效减排污染物。

“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也为了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游戏规范,必须制定行业标准”。高翔说道。

黄金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焦化行业烟气余热回收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不能急于求成。但在国家标准未成熟之前,行业协会可对一些大型企业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制定产品标准,进行示范交流、研讨,树立标杆,使其它厂家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可以借鉴,从而为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现在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规格化、系列化提升焦化烟道气余热回收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王安民说。他表示,针对焦化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标准化”问题研究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战略研究的需要。国内生产焦化余热回收装置的优势企业应召集行业内企业,聚集全国及全球优质资源,尽快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制定当前经济适用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余热回收及配套技术,引导产业朝着规格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王安民分析,国内启动焦化烟气余热回收标准组件项目研究与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晋盛节能公司丰富的应用经验,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大批优秀人才的集聚,为产业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力这次专题研讨会,为推广标准化焦化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具有领先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天津晋盛节能科技公司中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已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他们将联合业内的几家骨干企业启动产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从各组件的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生产工艺、使用规范、检测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专利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这些标准的逐渐成熟,将来可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